提到社群,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小米手机,雷军就是把社群经济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才有了那么多的铁杆粉丝。
从某种程度来说,只要你需要成交和营销,就必须打造社群经济,没有社群,客户很难链接到你,也无法把品牌深深植入到客户的脑海中。
在粉丝经济时代,没有社群的个体或者企业正在失去竞争力。
无非就是发发文章链接,踢踢人,没事就聊聊天,很多人对社群运营就是这么理解的,也是这么做的,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——社群变成了“死群”,成员之间完全没有交流和链接,最活跃的反而变成了发广告的。
如果你的社群也是这样,那么这个社群运营是非常失败的!作废了2个社群之后,我才get到管理社群的8个方法!
做社群主要要解决三个问题,这个社群是做什么的?这个社群可以为客户提供什么价值?怎么激活这个社群,提升用户留存和转化?
一种是兴趣爱好类的,比如摄影兴趣群,艺术品收藏群,
一种是技能学习类的,如手机摄影学习群,头条写作变现群等等,
最后一种就是以社交链接为主的,这种圈子的质量比较高端,加入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,他们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不仅仅是为了学习,更重要的是为了链接到更优质的圈层。
在开始组建社群,招纳成员之前,必须事先考虑社群的作用和意义,后续的管理才有方向和目标,缺少了主题的支撑,到时候社群只会是一盘散沙。
如果一个社群没有设置门槛筛选优质的成员,那么质量一定是参差不齐的,如同一箱珍珠混进入了劣质的鱼目,不仅管理起来劳心劳力,而且不利于整个社群的链接和交流。
打造一个社群的关键一步,就是先做成员的筛选,这里可以用2个方法:
做价格筛选,哪怕价格是1块钱都行,一定要收费,因为免费得到的东西,别人都不会珍惜的,还很容易吸引到薅羊毛的,这类人不仅喜欢占便宜,而且往往喜欢吹毛求疵,给运营增加不必要的麻烦。
有了物质付出之后,首先可以过滤掉占小便宜的,提升社群的质量,其次别人有了付出,也会更加重视学习机会,最后有了门槛的保证,也更容易帮助大家找到志同道合的社交圈。
猫叔的课程价格上万,但依然有无数人挤破脑袋想要参加,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社群的质量好,都选出了各个行业的精英。
加入这样的圈子,不仅可以吸引优质的客户和合作伙伴,还可以在交流当中进行思维的碰撞,进行思维迭代和升级。
无规则,不社群,如果一个社群没有明确的规则,规定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,那么就会出现很多打广告的,或者到处添加好友的。
只有设置铁一般的纪律,才能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社交氛围,提升用户的体验。
一个优质社群往往需要很高的人工成本,不仅仅需要群主,还需要好几个管理员,有的维护秩序,有的跟进社员,有的负责讲课等等。
在设置了社群规则后,还需要投入运营人员,才能做到各司其职,分工协作,共同维护好一个社群。
进群后,这段时间大家都是比较关注群内动向,但是这时候大家还很陌生,交流的氛围不是很浓。
这时候最好提供自我介绍的模板,让成员进群后第一时间做一个自我介绍,这样让社员的关系破冰,且找到话题延伸,炒热交流气氛。
其次,还能进一步了解社群的特点和画像,方便后续的管理和营销。
名字、年龄、职业、成就事件、个人标签、兴趣爱好、进社群的目的和希望得到的收获,希望链接什么样的小伙伴等等。
一个社群要活起来,实现客户留存和转化,就不能只是群主一个人的自嗨,一定要让社员之间主动交流和联系起来,还要鼓励他们彼此之间形成合作链接,这样才能弱关系变成强关系。
不用担心你的资源和人脉被人带走了,当你能够为别人赋能,帮助别人成长的时候,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你的团队,渴望靠近你。
当今时代,一个人拥有多少资源不重要,但是他能够把身边一切资源都盘活起来,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。
峰终定律:人们对一件事的印象,往往只能记住两个部分,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,一个是最后的体验。过程中好与不好的其他体验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。
想要提升社群的口碑和体验感,从而带动更好的营销和宣传效果,有一件事是不可忽视的——打造客户的高光时刻和峰终体验,给足客户印象深刻的仪式感。
当我们的文章入选今日头条的青云榜单,平台就会自动为我们生成一张分享海报,上面注明了我们获得的奖金和获奖勋章,有了这张海报,一键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,可以跟周围的人分享我们的成绩和喜悦。
同理,在社群的管理当中,我们要学会刺激用户的精神G点,给表现突出的社群发送礼物和荣誉海报,给他们一个分享朋友圈的理由,让他们把社群资源变成社交货币。
这样他们既能够表达自己,也能给社群带来宣传和转化,并提升了对社群的认可度和荣誉感。
二来,可以提升社员的学习效果,主动回忆可以加深对内容的印象,同时做出更多的思考,
三来,可以促活社群的交流氛围,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,让社群变得更具活跃度。
社群运营的底层逻辑就是促进和增强人与人的链接,是一种以社交为基础的圈子协作,如果只是把它当成发文章的地方,或者每天狂轰广告,那么社群终究就是一个摆设或者说空壳。